佛家“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道家“三界”指的是天界、地界、人界。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
佛家“三界”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这一界域被划分为四大部洲,分别是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它们均位于须弥山周围的咸海中。欲界是一个世俗纷扰、欲望横流的区域。
色界
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
无色界
无色界又称为无色天,其中的“色”指的是质碍。无色界被理解为没有质碍的状态,即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了一种自由的状态。这一境界不再有物质现象存在,只剩下受、想、行、识四种生命特性。
道家“三界”以天界、地界、人界作三界,这是以《易经》所述的三才作为三界。天界是神仙和圣人所在的天堂或天庭,是俗人所无法高攀的神圣世界。人界也称人间,即指所有纬度,生灵生活的世界,地界也称阴间。
五行五行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尚书》,最初是对水、火、木、金、土等五种常见自然物质材料的简单指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时代,经历了深刻的演变和发展。在相生相克的思想基础上,五行概念逐渐融入了阴阳、四时、五方、五德等元素,形成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五行模型。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而言: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种相生的观念反映了,自然界万物间的协调和共生关系,形成了一个有序的生态系统。五行之间存也存在着相互制约,具体而言: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相克的观念体现了一种平衡和制约的原则,使得五行之间相互制衡,维持着宇宙的稳定。
这一五行系统模型,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描述,更融入了更为宏观的元素,如阴阳、四时、五方、五德等,形成了一个丰富而深邃的思想体系。五行的相生相克理念,不仅解释了物质间的关系,也渗透到社会、文化、哲学的多个层面,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与季节之间的关系春季归于木,象征着气体向四方扩散的运动方式。随着春天的到来,花朵盛开,草木蓬勃生长,树木的枝条迎风舒展,养分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枝叶之间,因而春季归属于木。夏季归于火,代表气体向上腾升的运动方式。夏天阳光炎炎,各类植物蓬勃向上生长,生机勃勃,故而夏令属于火。
长夏属土,长夏是夏和秋之间的一段过度期,天气湿热,庄稼走向成熟的一段时期,所以长夏属土。秋天划归金,象征着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至于冬季,则属水,代表气体向下沉降的运动方式。冬天水势下行,大地休眠,为迎接春季的到来积蓄养分,因此冬令划属于水。
写到最后
佛家“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道家“三界”指的是天界、地界、人界。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古人以五行来划分一年,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为每个季节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