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阳国志》记载,邓方为人果断、坚毅,且轻财仗义,深得当地各民族百姓的敬重。他的治理不仅让南中地区局势相对稳定,也使得各族民众逐渐融入蜀汉的统治体系。邓方去世后,刘备心目中的接任人李恢主动毛遂自荐,顺利成为了第二任庲降都督。
李恢出生在建宁郡俞元县,也就是今天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一带,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南中人,因此他的任命被认为是非常合适的。从小李恢便在益州郡任职,后来由益州郡太守董和推荐进入州府工作。刘备进入蜀地后,李恢主动前来拜见,并随刘备左右,后来作为使者前往汉中联络马超,最终为刘备入主成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刘备平定益州后,李恢被任命为益州功曹书佐、主簿,并晋升为益州别驾。
邓方去世后,刘备提拔李恢为庲降都督,并将其同时任命为交州刺史。随着刘备的去世,南中地区的一些豪强开始蠢蠢欲动,越巂郡的高定、益州郡的雍闿以及牂牁郡的郡丞朱褒等地纷纷起义反叛。建兴三年(225),蜀汉丞相诸葛亮亲自领兵南征,李恢奉命率军平定益州郡的叛军,尽管敌军人数远超己方,但李恢巧妙布局,最终以少胜多,大破叛军。战后,李恢因功被封为汉兴亭侯,并加拜安汉将军。
建兴九年(231),李恢去世后,张翼接任成为了第三任庲降都督。张翼生于犍为郡武阳县,即今天四川眉山市彭山区一带,其祖先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而高祖父张皓在汉顺帝时曾官至司空。刘备入主益州后,张翼起初被任命为书佐,后升任江阳县县长。建安二十三年(218),张翼参与了汉中争夺战,并因跟随赵云作战立下赫赫战功,晋升为涪陵县令及梓潼太守。
然而,张翼接任南中后,因执法严苛,遭遇了南中夷族的反抗。建兴十一年(233),夷族首领刘胄起兵叛乱,蜀汉朝廷命令召回张翼,以丞相参军马忠接替。虽然张翼的部下建议他尽快返回成都请求宽恕,但张翼坚决认为自己应继续囤积粮草、为前来平乱的军队提供后勤保障,直到马忠到任。马忠到任后,得益于张翼的提前准备,迅速平定了叛乱,诸葛亮对张翼的做法赞不绝口。
张翼卸任后,随军北伐多次,最终升任左车骑将军。蜀汉灭亡后,张翼在乱军中死去。第四任庲降都督马忠,生于巴西郡阆中县,早年曾任汉昌县县长。诸葛亮南征时,原本担任门下督的马忠被任命为牂牁郡太守,并成功平定了牂牁郡的叛乱。
临危受命担任庲降都督后,马忠迅速平定了刘胄的叛乱,并因战功被升任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此后,马忠一直镇守南中,屡次平定叛乱,他重视安抚民心、发展生产,深受南中人民的爱戴。延熙十二年(249),马忠去世,张表继任为第五任庲降都督。张表是当年迎接刘备入蜀的张松之子,曾任尚书,史书称其“有威仪风观”,但他并未能如马忠那样立下显赫战功。
阎宇成为了最后一任庲降都督。阎宇为人勤勉,做事认真,虽然个性值得肯定,但他的威信与政绩,远不及马忠。综上所述,蜀汉时期的庲降都督共六任,分别为邓方、李恢、张翼、马忠、张表与阎宇,其中马忠在任期内时间最长,威望最高,政绩最为突出,因此无疑是最称职的一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