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莽

草莽一词在汉语语境中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实,指丛生的杂草、荒原或偏僻的乡间;一是虚,比喻平庸和轻贱,常用作谦辞,可引申为平庸、轻贱的人。

我们都知道,古代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社会依靠小农经济支撑,也因此形成了鲜明的“士、农、工、商”阶级分层。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文化基本掌握在“士”这一阶层,他们也就成为了主导社会思想走向的核心,他们所喜爱、推崇的,随着时间推移,由上及下逐渐成为主流。

在中国历史上,社会阶层一直是标准的金字塔结构,“士”处于顶端,数量却是最少,他们代表着王法和教化,是主流却非唯一。游离于主流之外的,则是“草莽”,他们有农,有工,有商,还有一部分士中的异类,他们共同创造了渊源的草莽文化。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草莽之徒、草莽之辈绝不是用来夸赞一个功成名就的人会用到的词汇,更多的会拿来形容市井流民、江湖侠客、绿林好汉等。在诸多文学形象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为人鲁莽,不通礼仪,不尊官府、礼教的管制。

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可见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用草莽来指代民的说法。草莽来自于民间,与主流的朝堂有着明显的区别,所盛行的文化和行事准则应该是迥异的。但世事无绝对,如果有草莽之徒实现了人生逆袭,跻身朝堂,那么两种文化自然会达成一次互通。

展开全文

封建社会的“官”的第一人是皇帝,而这些皇帝中就有出身市井的刘邦,曾浪迹江湖的赵匡胤以及做过乞丐的朱元璋,他们的人生就是典型的“将相无种,起于草莽”。那么在他们上位后,他们做草莽时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肯定会成为朝堂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中从来不缺乏草莽元素,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褪去最初的样貌,覆上了一层华衣,成为新的主流文化的因子,共同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草莽正是中国社会的另一面。

图书简介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由士农工商即所谓“四民”构成,不时发生的社会震荡,不断地将其中一部分抛出社会正常秩序的轨道,聚集成王法与教化之外的草莽。草莽也在创造自己的文化,并对主流文化的面貌变化发生十分活跃的影响。作者从社会、行为、道德、信仰、文化价值等不同的视角着眼,对这种“草莽文化”作多层面交融的立体观察和剖析。全书资料翔实,视野开阔,史论结合,新意迭出,而且颇有文采,是一部兼备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好书。

作者简介

李海生,上海市委党校编审,著有《中国学术思潮史》《清代朴学》等多种哲学史、文化史著作。

▲ 本文内图片来自网络 ▲

来源:母景叶 爱读爱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