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互联网行为及“网瘾”问题研究(22):中学生网瘾比例最高——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之三
发表日期:2009-12-10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17.10%)最高,从总体趋势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上网成瘾的比例逐渐降低,18-23岁的网民网瘾比例为13.70%,24-29岁网民网瘾比例为14.00%,30-35岁的网民网瘾比例(12%)最低。
在不同职业网民进行分析发现,初中生和职高学生网瘾现象严重 。其中,初中生(23.2%)、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21.0%)、职高学生(20.5%)中网瘾的比例均达到20%以上;其次分别为其他(16.6%)、本专科学生(14.0%)、研究生(13.0%)、企业上班族(12.6%),而政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1%)、高中生(10.1%)中的网瘾比例则较低。
从不同年龄和职业的网民上网成瘾的比例来分析我们可发现:网瘾群体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尤其是中学生网民当中的网瘾比例是最高的。这一调查结果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相似。“处于13-18岁年龄段的中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重灾区”。 “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美国社会学家、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扬博士在她的报告《应对校园网络上瘾》中分析说,“青少年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包括:校园中几乎无限的免费上网的机会,大量的课余时间,网上行为没有监管或控制;逃避学习压力;与社会生活疏离等等。”
我国也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究。概言之,我国中学生容易上网成瘾大体上是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1.中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主观原因
(1)自控能力欠缺。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他们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心理接触网络。但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为逊色,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
(2)认知能力有限。中国青少年从小接受的是正面教育,在涉及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们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虚拟网络毕竟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
(3)自我意识强烈。“中学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中学生急于摆脱学校、教师、家庭的管制,丢开书本,追求独立个性和成人化倾向,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 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为青少年创造了“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天地。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网络成为中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2.中学生可能身处的不利环境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在实践中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室对中学生有着强大诱惑,促使他们将网吧当作乐土。
(2)家庭环境。当前我国中学生多属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流。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他们的父母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中学生,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3)教育环境。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电脑和网络成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但缺乏老师和家长有效引导的中学生则更多地是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当学生“学习上经常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
资料来源: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略有删改。
摘编:陈云凡
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