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髯——古人崇尚自然的表现】

胡髯如此重要,先看看首要原因是什么。

《孝经•开宗明义》里讲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古人对头发是极度爱护的。那么胡须,算不算“身体发肤”呢?

明代医书《万病回春》中讲到:“须者,秀也,物成乃秀,人成而须生也”。在崇尚自然的古人眼里,胡子就是成人的标志。在西汉《春秋元命苞》甚至认为,“发精散为须髯”。于是,胡子,也不能没由来的破坏。

在秦汉时期,剃胡子和剃头发甚至是一种刑罚。剃胡子为耏刑,剃头发为髡刑。《汉书•高帝纪》中记载;“轻罪不至于髡(kun),完其耏鬓,故曰耏。“意思就是,犯罪不太严重,不至于剔除头发,施以耏刑,剃掉胡子,以示惩戒。

更有南朝大文豪谢灵运,被送上断头台后讲到:“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并讲了临终遗言,即将养了多年的胡子捐给南海祇洹寺。最终如愿,并且这把胡子还被细心呵护了370余年。

可见胡子对古人的确是至关重要的。

【胡髯——古代美男标配】

胡髯——美男的标配,这就是胡髯之所以那么重要的第二大原因。不管文武,立志做美男,就要用心护好胡髥。

古人是崇尚自然的,胡子作为成年男子的标志,更是身体健康的重要表现。在诸多记载里,对美男的描述很多都用了“美须髥“,而“须眉”又是对男子的指代,可见胡子的确是古代美男的标配。

在《陌上桑》中,还有这样一句:“为人洁白晰,鬑鬑(lian)颇有须”。这是作者对秦罗敷丈夫外貌的描述,意思是,其人皮肤白皙,稀稀疏疏地长着几根长须。人们认做其仪表堂堂。

在《汉书》里对汉高祖有这样的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 东汉灵帝时的司马直则是“洁白,美须髯,容貌俨然,乡闾奉之如神”《三国志》里记载的美髯公有关羽,魏延、崔琰、程昱、魏延、太史慈等人,更有孙权拥有一茬紫髥,曹彰有一脸黄髥。

在《魏武将见匈奴使》中记载:“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三国时期,曹操会见匈奴,认为自己外貌不够仪表堂堂,便让当时的美男崔季珪装成他接见。而当时的崔季珪,有着一部极为漂亮的胡子,长达四尺。在《三国志•崔琰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好击剑。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典型的古代美男。

【关于胡髯的长度要求】

上面讲到古代男子崇尚自然,轻易不能剃胡子,那么他们就一直任其自由发展吗?当然不是,日常的修剪还是允许的。只是为了美,古人会选择一个较长的长度,那么究竟有多长呢?

管宁胡长八尺;程昱长八尺三寸,美须髯。 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记载了几个名人“名髯”的长度:“崔琰须长四尺,王育、刘渊皆三尺,渊子曜长至五尺。谢灵运须垂至地,关羽、胡天渊须皆数尺。国朝石亨、张敬修,须皆过膝。”前赵昭文帝“长至五尺”,南朝谢灵运“须垂至地”,美男张居正至腹部,其子张敬修则胡髯过膝。

那么上面的三尺,五尺究竟是多长呢?三尺就是今天的一米长。五尺都将近两米了。可见长髥,更讨人们的喜欢,只是多有不便。所以长髥终究是少数。

美男养成,从美髥开始。

历史的薄纱后,总是有数不完的惊喜和震撼。纵然小如胡髯,个中的文化与历史积淀也值得我们反复的去挖掘,去窥探。历史,正因为它们更加的丰腴和神秘。古人的智慧,我们总是探寻不完。

美妆博物馆,会一直坚持不懈的去解密那些历史背后,戏剧,偶然,以及时间沉淀下来的美妆故事。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美妆博物馆】,欢迎关注【美妆博物馆】(ID: meizhuangbowuguan)——中国第一美妆博物致知平台,全方位解密美妆。投稿、转载、合作等事宜请联系:meizhuangbowuguan@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